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維高斯基(Vygotsky)理論

維高斯基(Vygotsky )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包括:(1)鷹架 (2)近端發展區以及 (3)交互教學等主要概念。

Vygotsky的思想最近才受到重視。主要是他享年僅37歲,沒有足夠的時間充分整理與發展其觀點。而且他處於蘇聯歷經革命、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基本生活物質缺乏的環境,使其著作無法發展及傳播。再加上他的作品被史達林政權禁了二十年之久。1953年史達林死後才被解除,他的作品開始在蘇俄傳播開來。
  可是將Vygotsky的文章譯成英文,傳播到美國,卻又因美、蘇兩國冷戰時期,學術交流受到影響。再加上當時Piaget和行為學派為主之發展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對他的理論並不感到興趣,這些總總因素造成他的作品最近才受到重視。 從Vygotsky的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看,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二個方向:
一是教學的最佳效果,發生在「近端發展區」,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要配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卻不強調依學生潛能發展的教學設計。因此,他主張將學生置於「接近全知而又不能知」的近端發展區域中,在教師協助下,學習新的知識,啟發新的思考,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助一臂之力」的情況下,其潛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因此教學最理想的效果,是在近端發展區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其二是適時輔導學生的重要性:雖然在「近端發展區」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教師能否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如果將學生置於「近端發展區」,讓他獨自學習,如果他在學習歷程中,面臨困難,卻無法獲得有效的協助時,可能反而使學生受到挫折,而退縮不前。因此,適時地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導,才能使學生的潛能獲得最佳的表現。

鷹架意指學習者內在心理能力的成長,有賴於成人的協助。而這種協助,應該建立在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就是說,當學習者停留在某一認知層次時,如果成人能有系統的引導或給予關鍵性的指導,則學習者較易超越原來的認知層次。

鷹架和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將學習者保持在他們的近端發展區活動。這可以兩個方式達成:一是建構學習者的活動和周圍環境;二是針對學習者目前的需要與能力,不斷調整成人介入的程度。

近端發展區是維高斯基(Vygotsky )認知發展中最重要的概念,他認為個體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層次,與他如果透過成人的輔助或與更有經驗者互動之下的潛在發展層次,兩者之間存有一段距離。亦即,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潛能,如果只靠自己努力,只能有限的發展,但是如果得到較有知識者,像同儕、家教或老師的指導,則能達到超越性的發展。

此外,由於維高斯基(Vygotsky )認為教育的功能,可以透過特殊的社會語言來提昇學生心智的發展,因此,在學校情境中師生間和學生間的對話相當重要,交互教學即是根據他的觀點,所發展出來的社會教學模式。

在交互教學的情境中,以小組方式進行,成員之間運用預測、發問、概述和澄清等四種學習策略進行互動。可以像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任務指派一樣,由小組中不同成員擔任不同學習策略的任務。教師運用這種交互教學法,可以示範各個不同的角色,幫助學生透過這種增進學習者相互發展、對話、教導和鷹架的歷程,而促進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確實理解及後設認知運用,而提升學習的成效

4 comments:

Unknown said...

為什麼會提到「鷹架」呢?ZPD 和 Scaffolding 是不一樣。

Unknow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Unknow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Unknown said...

咦?怎麼把我辛苦打的給刪啦!!!